七夕丨天亿照明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
发布时间: 2018-08-17
来源:诗词天地
◆ ◆ ◆
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
天街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
——唐·杜牧
鹊桥会,皎月归,踏着世间的深情,七夕缓缓而至。
七夕节,源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,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。由于主要参与者是少女,节日活动以乞巧为主,又称为“乞巧节”。
据东汉应劭撰的《风俗通》载: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侨。
在古代,女子的命运由媒妁之言决定,不少人便以织女为榜样,祈求自己获得美满的姻缘,七夕节逐渐演变为“情人节”。
鹊桥相会
七夕的夜,无数颗星星眨着眼睛,忽闪忽闪的缀在幽蓝的夜幕上,传说,这是王母娘娘用簪子划下的一条银河。
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从此,放牛郎便与这天上的仙子隔河相望,脉脉不得语。
每年,唯有这个夜晚,世间所有的喜鹊如约而来,为他们搭起一座深情的桥。
月影光如昼,银霜茫茫;七夕会鹊桥,情意绵绵。重逢,终如愿。
七夕寓意
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到:七,阳之正也。
在古人的观念中,“七”是阳数、天数,是吉祥的数字,农历七月七日又被称为“重七”,是吉上加吉,吉之又吉。
传说,在七月七的夜晚,在葡萄架下,可以听到两人的脉脉情话,“夕”,是浪漫的夜晚。
七月七,正值夏秋之交,天气温暖,草木飘香。
在晴朗的夜晚,天上繁星闪耀,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。
七夕习俗
【穿针乞巧】
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。
趁着月光,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,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,穿针引线。
据说,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,称为“得巧”。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。
女子乞巧,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。
【喜蛛应巧】
稍晚于穿针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
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是夕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。
对于少女来说,乞巧节亦是一个嬉戏玩耍的节日。
七月七日,女子们在小盒内放入小蜘蛛,次日再看,谁的蛛网结的最密、最圆满,就是“得巧”。
【种生求子】
七夕前几日,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,播下粟米的种子,待到数日,便可生出绿芽。
摆些小茅屋、花木在上面,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,称为“壳板”。
将绿豆、小麦等浸于磁碗中,等它长出敷寸的芽,再以红、蓝丝绳扎成一束,称为“种生”。
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,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,以为宜子之祥,称为“化生”。
【吃巧果】
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出名。
将白糖放锅中熔为糖浆,和入面粉、芝麻,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,晾凉后切为长方块,后折为梭形巧果胚,入油炸至金黄即可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,图样则有捺香、方胜等。
宋朝时,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,手巧的女子,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。
【拜织女】
参拜前,姑娘们要斋戒一天,沐浴停当后,准时去往主办人家中,于案前焚香礼拜。
“拜织女”时,需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,上置茶、酒、水果、“五子”等祭品。
另外,还要寻鲜花几朵,束红纸,插瓶子里,花前置一个小香炉。
芙蓉面,罗素衣,祭拜后,一行人围坐着,边吃美食,边默念心愿,直到夜半散去。
七夕养生
【苹婆供奉】
在岭南一带,每年的七夕节都会用苹婆来供奉。
“苹婆”来自梵语,相传,由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。因用于七月初七供奉,也称为“七姐果”。
其果肉呈黄色,入汤后松香甘美,不仅味似栗子,还有点蛋黄气味,十分可口。
苹婆富含淀粉和糖分,中医认为,它有补中益气、健脾固肠、调理泄泻的功效。
【储水防病】
在七夕这天早晨,取井水后用新瓮储存,用于治疗疮疖,可除去湿毒,医治多种热症。
七夕时,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,据说,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,如抹在眼上和手上,可使人眼明手快。
中医认为,露水可以入药,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,或把治疗疥癣、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,可以增强疗效。
【五子强身】
七夕“拜织女”时,祭拜供品包括茶、酒、新鲜水果等,“五子”更是少不了。
桂圆,开胃益气、养血健脾;红枣,补中益气、养血生津;
榛子有“坚果之王”的美誉;花生滋养补益;瓜子清肺化痰、润肠通便。
由于“五子”的营养价值很高,焚香祷告后,它们就成了祭拜者们的宵夜。
七夕祝福
今夜,繁星点点,银河两岸,织女牛郎,即将相会,喜鹊架桥,情人团圆。
爱与被爱,是这个世界上最不易,却最甜蜜的修行。
愿你,也能拥有这样的幸运,和你爱的人,去拥抱一个很长很长的未来。
今日七夕,惟愿天下有情人,终成眷属!